您现在的位置: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 学生天地>> 正文内容

怎样面对父母过高的期望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5年07月02日 点击数: 字体:

 

    有关人士对上海市高考前的学生抽样调查表明,76%的学生感到疲乏,64%的学生感到担心,36%的学生感到厌倦,10%的学生感到恐惧,只有20%的学生自信,4%的学生表示振奋。有的考生甚至说:“真想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要解决考生考前焦虑心态,建立一个合理的期望值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是一个需要家长明白的道理,而且作为考生,也要有应对父母过高期望的能力。怎样面对父母过高的期望?怎样使父母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期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学会理解父母,变对立为合力。

  对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想法。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强,长大有出息,在社会上能够有理想的工作,有美满的生活,并且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他们往往以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告诫孩子,要把握机会,考入一流大学,进入热门专业,抢占“社会制高点”,赢在“起跑线”上。这些想法都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所以作为子女应该理解父母。平时父母对你学习上的叮咛、考试分数的唠叨,实际上都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子女,不应该过多计较父母的语言、态度、方式方法,而应该更多地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帮助,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父母对你学习的态度放心,对你努力的行动满意。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将父母对你的期望转化成你们的共同目标。

  二、学会与父母沟通,变压力为动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出于自己内心的良好愿望,可能有时也是非常理想化的。他们更多考虑社会的需要、父母自己的需要、家庭的需要,而忽视了孩子个人的需要,较少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比如从孩子的学习基础、现有的知识水平、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来设计孩子的未来目标。他们以为目标高一点,动力就会大一点,子女会努力一点,将来成绩也会好一点,但不知压力过大就会变成阻力。父母方面的积极性只是考生的外动力,在内动力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只能成为一种压力。所以内外动力的协调,最好由考生自己来完成。当考生觉得父母的期望过高时,应该主动与父母聊天,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父母,把对实现目标的困惑转达给父母,把达到目标的主客观阻力加以分析,让父母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和实际能力,客观地评价期望目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能性。通过与父母的沟通,调整目标,变压力为动力。

  三、学会调整期望,挖潜力为实力。

  只有合理、合适的目标才会激发人去努力,“跳一跳摘果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不管怎么跳都摘不到果子,那么不论果子多大,也无法引起兴趣。因此,可望而不可及的期望,只会使人产生自卑和抑郁,最终选择放弃。考生应该与父母坐下来,认真分析自己现有的实力,了解期望考入学校的实际要求,如去年的招生名额、入学的分数、对专业的限制条件等等。根据自己现有的成绩基础,权衡录取的可能性;同时也需要考虑一些可能的变化因素,如学校今年是否有扩招计划,个人方面是否有可挖掘的潜力,外加一定的保险系数,即考虑不可预料的因素,如考试中的身体状况、考场发挥等。最后决定考入该校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努力的限度保持在自信而不自满的程度。

  四、学会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实现期望目标有保障。

  在明确了合理的期望之后,需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来保证目标的实施。计划应该有三个月的、一个月的、一周的、一天的,也就是要非常清楚自己此时此刻该做什么、怎么做?一天可以完成一个“点”的问题,一周可以改变一条“线”的问题,一月可以解决一个“面”的问题,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就能使目标的实现有良好的保障。制订计划,要尽可能具体,可操作,可反馈,可修改。既要有奖励方式,也要有惩罚措施。另外还需要明确求助方式以及支持系统,即当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谁的帮助和支持,是老师还是朋友,是父母还是亲戚。如果你的困难是无人可帮、无法逾越的,那么这个目标一定是一个“空中楼阁”,到头来只能“劳民伤财”,一无所获。随着计划的实施,还需要作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可以调整计划本身,改进不合理的内容,或把目标放低;另一方面针对自己的行为,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情绪等作调整,使目标与行为始终保持匹配状态。所谓匹配状态,就是内心有去完成目标的激情,平时有完成目标的行动,事实上有接近目标的变化。

  总之,我们不仅要与父母讨论过高期望是否可行,还要与父母共同设计合理的期望,最终在父母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实现理想目标。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