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 文明之窗>> 师德师风>> 教师论文>> 正文内容

背离与同归背后的碎语

读教育史札记
文章来源:校办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1日 点击数: 字体:

 

    爱琴海的夜风吹刮无休,每一阵喧涛之后都使岸边的岩石留下道道波痕。一名长老正在检视新生婴儿:健壮者交还父母养之,虚弱者弃置荒野,任其冻馁而死。所有的成年人都是军人,从小接受军事技能的培养。古代斯巴达的全国就是一座大军营,所有的斯巴达人都是军人,对内镇压奴隶,对外扩张掠夺。斯巴达的全部教育就是为培养这种军人服务的。教育的功利色彩简单而显明。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功利也即为现实政权服务,为实现社会政治思想,培养一定规格的治术之才。换言之,中国古代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造就“修己治人”的君子、圣人、统治者,其核心是“明人伦”,即是说“尊德性而道问学”。《学记》将这一目的具体阐述为:“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后来韩愈的“文以载道”以及柳宗元强调的“文以明道”则是更进一步将此明确。当然,中外于之也有细微差异:雅典的教育是培养忠于祖国的好公民,而这个“好公民”不仅要能为祖国英勇作战,而且应该有健美的身体,高度的文化修养,多方面的兴趣,发达的智力,高度的审美情趣和从事艺术活动的能力,还要有关心国家大事、节制、正直等美德,也就是说,雅典的公民应该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而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他的教育目的的主张就更使“显明的功利色彩”淡化了一些。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有教养的公民和治国人才,而且要发展个人的天性,使年轻一代得到和谐发展,为将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如是纵观,无论具体内容怎样,功利的直接使教育淡化了神圣,规避了精神,给受教育者一个不可明知的期许,而实际的现实诱惑横亘在眼前,冥冥之中有一种期待,怀有着宗教似的等待,而那“多戈”是否真能到来?未为可知。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教育可以促使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使教育真正面向了人自身,着眼于人自身的解放和全面成长。九曲回肠,终归沧海。
    古代雅典的初等学校有两种: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这种专业学校的设立在中外教育史上较早的,相对中国,较早注意到了技术教育。
    古代雅典人亦非常重视音乐教育。教师教儿童演奏六弦琴,并把所教的优美诗歌谱上曲子让儿童歌唱和弹奏。雅典人认为,音乐能塑造、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用优美的韵律来滋润孩子的心田,可以使他们心灵纯洁,举止文雅;音乐可以使人生活和谐、幸福。这些看法,类似于中国的孔子,只是孔子的认识更加意识形态化,如孔子曾评论过《诗》(《诗经》的诗当时是可以唱的,是一种歌谣),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很重视音乐,教学内容“六艺”中就有“乐”。孔子讲学时,学生是可以在一旁演奏音乐的,《论语?先进篇》就记载过当孔子询问弟子们志向时,曾皙便“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未完待续)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上一篇:绝响的青春[ 04-30 ]
下一篇:默默的陪你成长[ 0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