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 文明之窗>> 师德师风>> 教师论文>> 正文内容

新课标下地理教师观念转变的认识

文章来源:校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点击数: 字体:

 

    [摘  要] 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实施操作阶段。进行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则直接导致教师行为发生的相应变化,又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本文就本人对教师观念的转变,谈了自己的认识:地理教学应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地理教学中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以及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师成才观。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地理教师观念的转变  认识

    2003年4月《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实施操作阶段。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指导下,素质教育得以进一步推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摒弃传统班级教学存在的弊端,以学习方式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成为广大教师探讨的热点。那如何来解决这些热点问题,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是关键,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则直接导致教师行为发生的相应变化,又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
    一、 地理教学应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其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传统的;地理教育也是如此,教师过分地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懒惰,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形成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围绕老师转”的现象。而在现今的科技迅速发展和信息渠道极大扩展的浪潮下,这以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素质教育推行的障碍。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念,使学生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地理教师应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探究问题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中获取知识、能力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了这样的观念,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学生和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就会从多方面去关心学生,使学生的发展成为一种可持续性发展。
    例如:在备课中,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有效的学习为主线来设计教学活动,而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为倾听学生,为关注学生的反映,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评价学生时,对于学生的成绩和优点要给予肯定,要激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地理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地位,以知识权威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去审视学生,训导学生,形成了“师道尊严”。这导致了教师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学生无条件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师生间缺乏交流,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在现代教育发展的今天,这种不平等关系不利于学生潜力的挖掘和 指挥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新课标的培养目标揭示了新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的叠加,而是以为交流、参与以及师生关系的相互建构,有了这种观念,教师要为给学生一份信任、一份鼓励、一次机会,为一些尊重和关爱,师生之间应当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在这种氛围下,我们的学生所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能力,而且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有利于师生互动的进行,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
    三、地理教学中应树立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学会学习是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学习目标。“学会学习”要比“学到什么”更为重要。传统的想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的人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必须形成教会学生学习的观念,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要大于知识的习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再去获得的知识是无限的,这也真正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受用。
    如此可见,地理教师应当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为了完成这些角色的转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另一方面,应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即: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注重教学的结果、结论,而应将重点落实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而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
    四、地理教学中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成才观
    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当今社会已形成了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学高为师”,所以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全方面的素质,才能不断地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与时俱进。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和实施新课程教学出现的各种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理解和应对的。教师不能被动等着别人研究把成果送上门,而应主动去探索、去应用。所以,教师也应是学习者和研究者。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育家学理论和课程改革纲要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深入钻研新课标、新教材,不断学习各种新知识和新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常教常新,并应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究中,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陶﹒哈斯巴根.《过程完整化教学理论与实践》
    2、 李侠.地理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地理教学参考.2004.1—2
    3、 吴大明.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地理教学参考.2003.9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