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 校园动态>> 校园新闻>> 正文内容

紧跟时代步伐,打造特色学校文化

文章来源:校办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8日 点击数: 字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学校是承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阵地,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理应发挥建设性的、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精神风范、行为取向等意识形态的总和。包括:办学宗旨、师生价值观、学校传统和作风、学校制度、学校规范和习惯、学校价值观及其物质载体等。学校文化彰显着学校价值与愿景、学校精神与风格,以及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等。
   本人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工作,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为学校制定了“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师资队伍优良,教育质量一流”的新发展目标。在此,结合学校实际,就学校管理制度文化、教师文化、校园文化等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 健全制度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现代学校制度是建设现代学校的保证,科学、完善、合理的现代学校制度和良好的制度执行情况标志着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水平。科学的教育理念只有转化为制度才能促进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现代学校制度主张:有利用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有利于激励师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充分发展、终身发展;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与学校教育和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有利于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化学校教育。
    建校以来,根据学校发展需要,不断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了《锡林浩特六中管理规程》,本着“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工作,通过什么方式,干到什么程度”的原则,通过校委会、行政例会、全校干部会、班主任会、教师大会、职工大会、教代会、党员大会、团代会、学代会等各级各类会议,完成管理系统全程运行。编制了《锡林浩特六中制度汇编》,修订了校训、校歌、校风、教风、班风、学校管理规定、规划、章程等19项;制定《锡林浩特六中发展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等12项;制定了行政管理、教学常规管理、后勤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安全管理、教工考核管理、体育卫生艺术工作管理、教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共75项;修订了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62项;制定了各级各类条例公约共10项。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制度文化。

    二、加强教师文化建设,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师团队的成长,有效地促进优秀教师团队的培养、提升与发展。教师团队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校文化特色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优秀教师团队的建设始终伴随学校文化的建设。
    (一)打造教师文化,要着眼于培养教师的职业精神。
    教师文化是教师群体意识和行为取向的积淀,也是教师群体特征和价值体现。优秀教师团队的每一位教师都应真正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精于治学,善于治教,乐于合作;师德高尚,师风好,思想先进,师艺高,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人人成才,实施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从而构建优秀的教师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围绕下列“五种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
    —— 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教学是一种服务性工作,教师必须把服务学生、服务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表现出更强的服务伦理;对教师职业表现出更强的认同与情感投入。教育教学的热情、投入程度与奉献精神是衡量教师服务精神的标准。
    —— 满腔热忱的爱生精神。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关爱每个学生成长是教师的神圣职责。爱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宽容、赏识与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 勤奋不懈的敬业精神。没有敬业,便没有成功。教师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工作,需要持继不断地学习与积累,勤奋不懈地工作与反思,脚步不停地追求与提升,日复一日地投入与奉献,如果没有把“敬业”铸在心中,就会动摇、懈怠、甚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此,只有“敬业”在心才能造就教师功勋。
    —— 学而不厌的进取精神。教师最重要的是追求事业能力的长进,教材教法的掌握与应用要天天有长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要不断求进求新,让教学常教常新。这一切要求教师具有虚心好学的态度与持之以恒的学习、反思精神。
    —— 求真做人的力行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师的天职。求真,即敢于尝试新的想法,并有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学做真人,致力于培养真、善、美的学生。
    (二)打造教师文化,要着力于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
    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是专业发展品位的提升;把一支普通教师队伍打造成优秀教师团队也是专业发展品位的提升;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承认差异、坚守平等、使教育适合于每个学生同样是专业发展品位的提升。这种提升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追求新的专业发展品位提升,才能保障教育教学的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才能与教育的现代化同行。
    优秀教师团队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综合性工程,受校内、校外、团队、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整体分析众多因素,综合培养和开发利用积极因素,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前提下,制定相关策略和方案,通过校本培训教研、对外交流研讨等主要渠道,落实下列措施:
    举办教育名家大讲堂,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心理健康等通识培训。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成果档案,记录教师专业发展成果,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品位提升。
    建立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反思机制,坚持天天有反思,经常有改进,年年有创新。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最多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一个教师要是能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们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集累资料、总结经验、搜集问题与答案、撰写论文、发表文章、编书著书。
    建立教学质量测量、总结、评价、分析机制,通过召开教学分析会,进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研究教学的成功与缺失,寻求补救措施,制定改进方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举办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总结宣传班主任工作和班级建设经验,促进班主任工作合作、交流;通过实施文明班级评价奖励机制,树立优秀班级和模范班主任形象,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
    创建学科专业教学反思、合作、互动、交流的校本教研模式,追求实际、实效的教研组活动,让校本教研真正服务于教师成长。
    举办跨省区、校际间、多层次、多学科同课异构活动和教学改革交流研讨活动,由本校教师担任主角,邀请其他校内外教师参加,为教师发展、名师成长和专家型教师培养搭建平台。
    建立教师评优奖励机制,开展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名教师、年度人物等评优树先活动,鼓励教师争先创优,勤奋上进。
    建立课堂教学常规评价机制,组织开展推门课、汇报课、观摩课活动,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及其它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定标准、导方向、引路子、树典型、助成长、促发展。

    三、开发利用校本资源,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充分开发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资源优势,开办学校网站,加强学校宣传工作;建立校本资源库,上传课件、教案、习题、教研成果、教学资料等,供教师学习交流;组建兴趣小组,服务于学生对计算机的爱好与研究。
    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图书资源,实行开放式管理,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博览厚积提升文化品位,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和文学爱好以及广泛的知识积累,形成人人爱读书、天天要读书的学习氛围,打造书香校园。
    充分开发利用学校体育设施设备资源,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组建田径、球类、棋类等团队,培养体育人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计划的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充分开发利用艺术设施设备资源,建立雕塑、版画、油画、国画、书法等教师工作室,组建舞蹈、声乐、民乐、管乐、弦乐、电声乐团队,长期开展文化艺术兴趣、爱好和特长教育,培养艺术人才。
    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科技设施设备资源,建立科技制作、机器人制作、天文观测、数字化实验等兴趣小组,开展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利用天文馆、天文台、气象站、科技活动室、实验室、科普展厅等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环境设施设备资源,学校在所有场所,包括玻璃门、卫生间、路灯杆上,都张贴了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中华经典诗词、文明用语;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定期出版法制宣传、心理健康、卫生防疫、安全教育、展示班级风采等,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德育的影形课堂。

    总之,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立足于学校实际,植入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在办学过程中打造良性内核,形成的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格与办学成果。创建适合于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校教育,坚持学校内涵发展和高品位科学发展,不断创新学校教育文化品质,不断丰富学校教育内涵的积淀性、继承性和创新发展性,形成稳定的、持续渐进的发展特征和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及优良传统与学校精神,是学校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